【出處】: 唐·無名氏《東陽夜怪錄》:「自虛心神恍惚,未敢遽前捫攖。」
【含意】: 恍惚:神志不清,精神不集中。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。
成語典辭典查詢出處、用法、意思及典故。只要在【搜尋成語】搜尋框內輸入成語關鍵字,就可以快速查詢! 您不用輸入完整成語,只要輸入其中的字串,也一樣可以找到完整的相關成語,就算忘記完整句子也可以查詢!
【出處】: 唐·無名氏《東陽夜怪錄》:「自虛心神恍惚,未敢遽前捫攖。」
【含意】: 恍惚:神志不清,精神不集中。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。
【出處】:
【含意】: 已進了一步,還要向前進一步。比喻野心大,貪心永不滿足。
【出處】: 南唐·李煜《虞美人》詞:「春花秋月何時了,往事知多少。」
【含意】: 春天的花朵,秋天的月亮。泛指春秋美景。
【出處】: 《列子·楊朱》:「昔人有美戎菽,甘苔莖、芹萍子者,對鄉豪稱之。鄉豪取而嘗之,蜇於口,慘於腹。眾哂而怨之,其人大慚。」
【含意】: 用以自謙所獻菲薄,不足當意。
【出處】: 唐·杜牧《華清宮三十韻》:「雷霆馳號令,星斗煥文章。」
【含意】: 比喻事情多而雜亂。
【出處】: 清·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七回:「眾小廝見說出來的話有天沒日的,嚇得魂飛魄喪,把他捆起來。」
【含意】: 比喻說話毫無畏懼和顧忌。
【出處】: 《禮記·祭義》:「推而放諸東海而准,推而放諸西海而准,推而放諸南海而准,推而放諸北海而准。」
【含意】: 四海: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,故稱全國為「四海」;准:準確。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
【出處】: 《史記·平原君列傳》記載: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,平原君去楚國求救,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。到了楚國,毛遂挺身而出,?
【含意】: 毛遂自我推薦。比喻自告奮勇,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。
【出處】: 南朝梁·袁昂《古今書評》:「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,劍拔駑張。」
【含意】: 劍拔出來了,弓張開了。形容氣勢逼人,或形勢緊張,一觸即發。
【出處】: 北齊·劉晝《劉子新論·專學》:「夫兩葉掩目,則冥然無睹;雙珠填耳,必寂然無聞。」
【含意】: 如同兩片樹葉遮住了眼睛。比喻受到蒙蔽而對事物分辨不清楚。
【出處】: 晉·杜預《春秋左傳序》:「其發凡以言例,皆經國之常制。」
【含意】: 發凡:提示全書的通例。指說明全書要旨,擬定編寫體例。
【出處】:
【含意】: 比喻心狠手辣。
【出處】: 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「削株掘根,無與禍鄰,禍乃不存。」
【含意】: 株:露出地面的的樹樁。形容徹底剷除。也比喻除惡務盡。
【出處】: 《北史·尉景傳》:「土相扶為牆,人相扶為王。」
【含意】: 比喻人應該互相扶助。
【出處】:
【含意】: 指長期患病。